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教育研究法期末報告 幼92辛18號 葉雅楓

教育研究法期末報告 幼92辛18號 葉雅楓

由題目2007年的政治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的問卷選項中,可得知此題目是傾向於量性研究。以量化的觀點而言---設計信度是用相同的工具或不同研究者之間其觀察結果的一致性。以質性研究而言 ---不同參與者透過互動,資料蒐集,記錄與分析其對結果詮釋的一致性。所以該題目量性研究即--「主-客」關係的立場,且採用問卷,量表等來蒐集資料,而且題目可事先設計並在控制的情境下進行。

由該民調的調查結果中可得知,在針對此題目下大部份受調者(約60%)認為2007年的政治較2006年較混亂;並由交叉分析及投票者分析中亦可得知受調者----男(58%),女(48%);未婚比率達(70%),年齡區隔亦以19-40歲(68%),教育程度—高中(25%)大專/大學(54%),薪資收入19,000元以下(50%)。由上述數據的描述,不禁使我懷疑其結果的公正性,準確性及參與者的真實性。
從樣本代表性來看----
從總投票數2302票中可得知,以台灣2300萬人口中,其樣本代表數只有1/10000,似乎尚有不足並不足以代表大多數的觀感,且台灣人口各地區的人口樣本採樣亦要區分為(北北縣,桃竹苗,雲嘉南……等)而不是(北,中,南,東區……等)籠統的劃分。各區域人口數樣本亦要以各區域人口數佔台灣總人口數比率來決定該區域的受調者應佔此份問卷調查的比率。

從投票時間2007年1月1日至1月2日的調查時間來結束此份調查對樣本採樣亦出現一大盲點。因為若當樣本不足時而問卷時間已至結束,則該問卷亦形同虛設不具任何代表性。

此份問卷調查是採用網路投票方式,與一般電話問卷及街頭問卷調查不同之處,受訪者資格若無事先限制,則顯示出的數據結果亦無任何意義;況且網路投票是受訪者是採用主動方式參與此問卷,其真實性有待商榷。針對該問題2007年的政治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的題目設計評論如下:
因為「政治」一詞給人的印象是是較大圍範且含糊的說法,完全是受訪者在自由心證的情形下,由他所認為的政治觀念而投下這一票;但「政治」其實應包含著社會,經濟,建設……等各項條件,所形成的一個整體性的代表名詞,若無分開設計來探討每個受訪者的觀點,則問卷結果會因個人主觀情緒或外在因素而決定其勾選的選項;因此我認為若該題目不將政治2字做更明確的定義,(如:2007年的朝野政治情勢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 又或者2007年的兩岸政治情勢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至少應在原本題目下以封閉式問題之連續性類別法,來針對在影響政治體制因素下形成政治體制的各個組成項目(如:社會,政黨,民生,經濟……等)來做評定。

因此對此份題目的民調正確性,信度與效度而言,由上述結論及題目設計得知,傾向於不正確亦不相信,尤其從其採取的樣本數據中會使人覺得有相互矛盾之處。如:受訪者學歷大多是高中職以上程度且大專以上比例為(63%),但以收入而言卻是19,000元以下佔約(50%),居住區域又是以北部(60%)為多,似乎會讓人產生相當的懷疑,進而對該問卷調查結果的正確性及受訪者填寫該問卷的真實性亦產生一大問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