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紮根理論與民族誌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又稱為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是質化研究方法紮根理論是質化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法,紮根理論方法的要旨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策略是由二位社會學者:Barney Glaser與Anselm Strauss最早發展出來的(徐宗國,1997)。紮根理論適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以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因此,在研究中,資料的收集、解析及理論的建構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紮根理論被認為是質化的方法中,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因為它藉由科學的原則(例如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的建立(胡幼慧主編,1996)。就質化的觀點來說,它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導引出紮根的理論。紮根理論可藉由譯碼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理論的建立。其目的不僅在由資料中擷取議題,或由幾個組織鬆散的概念中發展出一個描述性的理論架構。譯碼是一種把資料分解、概念化,然後再以一個嶄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組合的操作過程。紮根理論的研究法的分析部分,是由三種主要的譯碼過程所組成: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及選擇性譯碼,使得原始資料逐漸概念化、範疇化,再對原始資料的交叉檢驗與驗證,使得理論可以確實的建立。

民族誌是在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Crewell,1998),並解析其與文化中的人、事、時、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響過程。研究者必須「長時間參與」或以「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民族誌是一項產品,也是一個過程。就產品而言,它是研究的產物,典型的以一本書長度呈現;就過程而言,它是在團體中長期的觀察,經研究者日復一日浸入於人們生活的參與觀察或從一對一團體成員訪談,研究者研究行為的意圖和文化共享團體的互動關係。
1、民族誌與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民族誌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參與觀察蒐集一特定文化團體的資料,而參與觀察乃其所運用的方法。參與觀察亦廣受其他領域學者的採用,如:醫學、社會學和教育學者等。
2、民族誌與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俗民方法論為Schutz驗證對於自然和社會學知識的爭論,而為社會學家Garfinkel發展的理論。目的是在了解人們如何將日常現象轉為「理所當然的知識」,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打破常規」的方式來探討人們如何「修補」常規受損的行動(胡幼慧,1996:1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