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6, 2007

分享............

每一個人的不平凡處,就在於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只要能活出自己生命的全部;自己生命的圓滿,就絕對可以活得平凡而偉大。
只要相信:生命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它的意義與價值,無論是逆境或順境,都可以讓他發出光芒。可以在平凡中締造出豐富、充實而有意義的生命。
人生是不斷追求卓越與超凡的歷程,所以我们認真、用心的為自己刻劃大學四載最精采的片段。我们珍惜與把握任何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並堅信唯有在通才與專才教育中,不斷學習、累積的學力,方能幫助自己擁有真正的學歷。漫長四年大學生活已悄悄接近尾聲,願大家往後能健康.平安.快樂.............
© 座右銘
你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 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寬度 , 你不能左右天氣 ,但你可以改變心情 , 你不能改變容貌 , 但你可以展現笑容, 你不能控制他人 , 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 你不能預知明天 ,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 你不能樣樣勝利 , 但你可以事事盡力 。
-共勉之-

Friday, May 18, 2007

紮根理論-----編碼

不管你從事的是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傳記史(biographic narratives)的蒐集、內容分析,或者其他種類的質化研究,想必你手上已有一大堆雜亂無章的資料-大部分是文本素材(textual materials)的形式。而分析質化研究資料的最重要步驟是編碼-亦即將每筆資料作分類或編入類目,同時建立檢索與查詢系統(retrieval system)。執行這個步驟的目的,在於讓你更方便隨時回頭檢索查詢將來讓你感興趣的素材。
編碼另一項更重要的目的。如同我們先前討論所說,資料分析旨在找出資料中的模式,而這些模式正代表我們對社會生活在理念上的理解。在此過程中,概念的編碼以及對概念間關聯的掌握是一大重心。

1.編碼單位
對於資料的內容分析,在進行統計分析時,我們必須在編碼之前,先決定出標準化的分析單位。分析單位乃是研究者在從事內容分析時,用來檢視資料的最小範圍。 一般來說,內容分析常採用(1)單一的字,(2)句子或段落,(3)整篇文章,(4)人物以及(5)主題。究竟採用哪一種分析單位則依資料的數量以及研究的目的而定。,對資料分析採用同樣的單位編碼,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統一性(uniformity)在量化分析中是非常必要的。但轉到質性研究情境中,為資料編碼卻是另一回事。對質化編碼而言,界定分析的類別及概念化過程更為重要。

2.建立編碼分類系統
並非所有的質性研究都沿用固定的資料編碼(coding)分類系統,資料的編碼(coding)方式也往往隨研究者的資料分析模式而有異。在紮根理論中,編碼(coding)是指將所蒐集到的資料打散、加以賦予概念(conceptualized),及再以新的方式將資料重新放在一起的操作化過程。

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是經由密集的檢測資料來對現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categorizing)的過程。在開放式編碼中主要有下列步驟:對現象加以標籤→發現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以概念的屬性和面向的形式來發展類屬。
在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中「對現象加以標籤」,表示將原始資料以每一句子、每一段落或每一文件、觀察或訪問的形式加以打散後,便針對各形式所代表的現象以概念化的形式加以命名。「發現類屬」則表示將屬於同一現象的資料經由歸納的過程,以相同的概念叢聚起來,形成一屬於相同概念的類屬。「對類屬加以命名」則表示對具有相同概念的類屬賦予一更抽象的名稱,這一名稱的命名,可能是來自於既有文獻上已發展出的類屬,或是研究者本身的獨創而來。當一類屬命名出來以後,則可以其屬性及面向來加以發展該類屬,以使該類屬所涵括的特徵或歸因更加豐富,稱之為「以概念的屬性和面向的形式來發展類屬」。
在紮根理論中,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是所有編碼形式的基礎。因此經由深度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到原始資料後,便可對原始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
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是一種常用的編碼技巧,是一種對現象作命名和分類的分析方式,我們可透過對資料的嚴密檢視來執行。若少了這個基礎的分析步驟,無法進行接下來的分析和溝通。首先我們會將資料分割成數個區隔開來的部分,之後密切的檢視及比較它們的相似性(similarities)和差異性,並且要自問這些資料反應出了哪些現象。經由這個過程,研究者或其他人所提出的假設就可被一一提出和發掘,然後倒出更多的發現。

Friday, April 20, 2007

個案研究期中報告 92辛18號 葉雅楓

個案研究是一種對於各種重要個體,無論是個人、群體、社區、組織機構,運用觀察、蒐集、分析、解釋,以解決其情境中的難題,改善其適應的一種研究方法。換言之,即以有效完整之資料,對某一個體單位的特殊問題,探求其真相,診斷其導因,研究矯治的方法。

(一)個案研究優點:

1.個案研究是以一個個案為研究對象,常使用各種方法收集資料,如觀察及訪談等,因此可得到較完整之資料,而瞭解個案問題之原因,及其相關因素。
2.個案資料的形式、數量、來源、收集的程序,或收集的方法並沒有嚴格之限定,因此研究者有自由彈性決定的權力。
3.個案研究之步驟是相當有條理的,也易為研究者遵循。
4.研究中研究者和個案之互動,會促使個案反思,進而更瞭解事物背後之意義,因此不論研究進行或結果呈現時,對個案本身都具有價值。

(二)個案研究缺點:

1.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收集資料:個案資料收集,是需全面性的,因此研究者要收集齊全之資料,是必須要許多是時、心力方能收集到完整之資料。
2.個案問題之原因錯綜複雜,個案研究通常收集許多個案有關之資料,但這麼多資料中,如何確定與個案有關,實非易事。
3.研究者先入為主之觀念會影響到資料收集的重要性,而決定哪些應該收集,而哪些應該放棄。而且這種先入為主之觀念也會影響研究者解釋資料之方式;另一方面是研究者,比較容易傾向研究符合本身預期效果之個案,因此造成研究之偏頗。
4.個案研究之最大缺點,是其研究結果難以推論到研究以外之其他個案,因為他只集中於一人或是少數人(團體)之研究,樣本較缺乏代表性。而且個案研究之對象,多數集中於特殊之對象而非具有帶表性之個體,所以其推論性較差。

(三)如何運用在工作上:
A. 觀察法:指透過教師教學的過程,父母親平時的相處。通常可了解幼兒的情緒穩定情形、思考狀態、認知能力等。方法雖較主觀,但多為資料收集的首要步驟。
B. 測驗法:指運用各類心理與教育測驗來了解幼兒的各種能力與心理狀態。常見的有智力測驗、人格測驗、性向測驗、成就測驗或態度測驗等。
C. 晤談法:指透過與幼兒的談話以獲得所需的資料。此法所獲得的資料通常較缺乏組織與結構,但因是融入晤談過程中自然而得,故幼兒合作意願也較高。
D. 文件分析:指透過收集幼兒的日記、週記、作文或照片等文件來了解幼兒的情形。
E. 遊戲技術:尤其適用於幼兒,通常利用遊戲或玩具等相關媒材來了解幼兒的想法,如娃娃家、布偶等。
F. 家長參與: 與家長溝通,儘可能陪伴及協助子女學習,和家長做充分的溝通與協調。

我們生活在一個如萬花筒般的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每一件事情都有他所代表的意義,個案研究法對單一個案廣泛蒐集資料,加以分析後,能驗證現況,提出問題的解決之道。

個案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幫助人們瞭解他們所生活的世界。要做出一份好的個案研究是很困難的,畢竟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研究者必須透過多重的資料蒐集,這自然有賴研究者的能力。

Tuesday, March 27, 2007

題目:幼教業者及教師對幼托整合之看法--以台南市迪斯奈托兒所為例

運用技巧:訪談--業者及現職幼教師
*老師的定位?
*證明的取得?時間?
*幼托整合對私立業者的衝擊性?
*業者及老師的緩衝期?
*政府對私立幼教業者及老師的規劃?範圍?
*會議的研討?
*幼托整合未來的方向.走向?業者及老師如何配合?
批評:
1.題目"看法"字句稍做更改
2.老師本身對幼托整合看法很模糊
3.幼托整合對前三點的問題文獻要具理論性
4.對"衝擊性"深入研究

Tuesday, March 13, 2007

個案研究批判

1.選擇主題因從大主題名稱引申出小標題.例:台南市社區環保以金華社區為例
2.個案研究的對象不能只有一個人,應該是以一個群體
3.研究的內容不能無中聲有,且能深入了解事實真象,符合理論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教育研究法期末報告 幼92辛18號 葉雅楓

教育研究法期末報告 幼92辛18號 葉雅楓

由題目2007年的政治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的問卷選項中,可得知此題目是傾向於量性研究。以量化的觀點而言---設計信度是用相同的工具或不同研究者之間其觀察結果的一致性。以質性研究而言 ---不同參與者透過互動,資料蒐集,記錄與分析其對結果詮釋的一致性。所以該題目量性研究即--「主-客」關係的立場,且採用問卷,量表等來蒐集資料,而且題目可事先設計並在控制的情境下進行。

由該民調的調查結果中可得知,在針對此題目下大部份受調者(約60%)認為2007年的政治較2006年較混亂;並由交叉分析及投票者分析中亦可得知受調者----男(58%),女(48%);未婚比率達(70%),年齡區隔亦以19-40歲(68%),教育程度—高中(25%)大專/大學(54%),薪資收入19,000元以下(50%)。由上述數據的描述,不禁使我懷疑其結果的公正性,準確性及參與者的真實性。
從樣本代表性來看----
從總投票數2302票中可得知,以台灣2300萬人口中,其樣本代表數只有1/10000,似乎尚有不足並不足以代表大多數的觀感,且台灣人口各地區的人口樣本採樣亦要區分為(北北縣,桃竹苗,雲嘉南……等)而不是(北,中,南,東區……等)籠統的劃分。各區域人口數樣本亦要以各區域人口數佔台灣總人口數比率來決定該區域的受調者應佔此份問卷調查的比率。

從投票時間2007年1月1日至1月2日的調查時間來結束此份調查對樣本採樣亦出現一大盲點。因為若當樣本不足時而問卷時間已至結束,則該問卷亦形同虛設不具任何代表性。

此份問卷調查是採用網路投票方式,與一般電話問卷及街頭問卷調查不同之處,受訪者資格若無事先限制,則顯示出的數據結果亦無任何意義;況且網路投票是受訪者是採用主動方式參與此問卷,其真實性有待商榷。針對該問題2007年的政治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的題目設計評論如下:
因為「政治」一詞給人的印象是是較大圍範且含糊的說法,完全是受訪者在自由心證的情形下,由他所認為的政治觀念而投下這一票;但「政治」其實應包含著社會,經濟,建設……等各項條件,所形成的一個整體性的代表名詞,若無分開設計來探討每個受訪者的觀點,則問卷結果會因個人主觀情緒或外在因素而決定其勾選的選項;因此我認為若該題目不將政治2字做更明確的定義,(如:2007年的朝野政治情勢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 又或者2007年的兩岸政治情勢與2006年相較會如何變化?)至少應在原本題目下以封閉式問題之連續性類別法,來針對在影響政治體制因素下形成政治體制的各個組成項目(如:社會,政黨,民生,經濟……等)來做評定。

因此對此份題目的民調正確性,信度與效度而言,由上述結論及題目設計得知,傾向於不正確亦不相信,尤其從其採取的樣本數據中會使人覺得有相互矛盾之處。如:受訪者學歷大多是高中職以上程度且大專以上比例為(63%),但以收入而言卻是19,000元以下佔約(50%),居住區域又是以北部(60%)為多,似乎會讓人產生相當的懷疑,進而對該問卷調查結果的正確性及受訪者填寫該問卷的真實性亦產生一大問號。

Wednesday, November 29, 2006

紮根理論與民族誌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又稱為基礎理論或深入理論,是質化研究方法紮根理論是質化研究中,最被廣泛使用的一種研究法,紮根理論方法的要旨在於將現象作系統性的資料收集、並藉系統化分析、整理,藉由資料歸納,從研究情境中發展或建立理論。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策略是由二位社會學者:Barney Glaser與Anselm Strauss最早發展出來的(徐宗國,1997)。紮根理論適用歸納的方式,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結果。換言之,紮根理論是經由系統化的資料蒐集與分析,而發掘、發展,並以暫時地驗證過的理論。因此,在研究中,資料的收集、解析及理論的建構彼此都是息息相關、相互影響的。紮根理論被認為是質化的方法中,最為科學的一種方法,因為它藉由科學的原則(例如歸納與演繹並用的推理過程)、比較的原則、假設驗證與理論的建立(胡幼慧主編,1996)。就質化的觀點來說,它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的導引出紮根的理論。紮根理論可藉由譯碼程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理論的建立。其目的不僅在由資料中擷取議題,或由幾個組織鬆散的概念中發展出一個描述性的理論架構。譯碼是一種把資料分解、概念化,然後再以一個嶄新方式把概念重新組合的操作過程。紮根理論的研究法的分析部分,是由三種主要的譯碼過程所組成:開放性譯碼、主軸譯碼及選擇性譯碼,使得原始資料逐漸概念化、範疇化,再對原始資料的交叉檢驗與驗證,使得理論可以確實的建立。

民族誌是在描述一個種族或一個團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Crewell,1998),並解析其與文化中的人、事、時、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響過程。研究者必須「長時間參與」或以「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蒐集資料民族誌是一項產品,也是一個過程。就產品而言,它是研究的產物,典型的以一本書長度呈現;就過程而言,它是在團體中長期的觀察,經研究者日復一日浸入於人們生活的參與觀察或從一對一團體成員訪談,研究者研究行為的意圖和文化共享團體的互動關係。
1、民族誌與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民族誌在研究過程中運用參與觀察蒐集一特定文化團體的資料,而參與觀察乃其所運用的方法。參與觀察亦廣受其他領域學者的採用,如:醫學、社會學和教育學者等。
2、民族誌與俗民方法論(ethnomethodology):
俗民方法論為Schutz驗證對於自然和社會學知識的爭論,而為社會學家Garfinkel發展的理論。目的是在了解人們如何將日常現象轉為「理所當然的知識」,最常用的技巧是以「打破常規」的方式來探討人們如何「修補」常規受損的行動(胡幼慧,1996:14)。